常州物流業,競爭為何如此激烈?
發布日期:2019-03-27 點擊量:3422
常州物流業至今已經有41年的發展歷史,隨著物流運輸的不斷發展,競爭也越來越激烈,貨主壓價、養車的人多如牛毛、各物流行業之間都在打價格戰,這些其實還都是細枝末節的小問題,真正的問題其實在于消費增長的不足。但是,也有部分行業內部人員認為,是從事物流行業的車增多,導致的競爭加大問題,從而引起經營非常困難。
其實要說明這個問題,需要明白兩個概念。
第一個概念為“增量競爭”
經常聽新聞聯播的物流車主們應該對這句話比較熟悉--“生產力跟不上人類物質文化需求增長的速度”。從計劃經濟轉變到市場經濟的過程中,常州乃至中國經過30多年的發展,已經釋放了太多太多的生產力和消費力,但其實本質上講,生產力并沒有跟上消費力增長的腳步。在這樣的情況下,即使提供再多的產品以及服務也不一定能跟上消費力的增長速度。
舉例來說,1992年中國汽車制造產量第一次突破了百萬輛,再到前年年底制造產量超過2900萬輛,短短25年的時間增長了28倍。從這里大家就能明白,比起汽車制造的產量,物流業新進從業者以及物流車輛的增長數量真的是不值一提。 汽車制造業反展的順風順水,自然大家賺的盆滿缽滿。甚至在2011年,出現了這樣的新聞,某提車需要加價的合資車企,年底竟然給每個員工發了多達27個月的工資作為年終獎。
在過了幾十年的好日子,汽車制造業在2015年出現了轉折點,主要就是市場需求與供給增長到達了臨界點。消費者也慢慢發現,4s店的車越來越多了,銷售人員比以前也更加熱情了,服務也相對的更加到位了,我們可以選擇的品牌也更多了,我們可以更加理性的根據品牌、質量、價格配置等方面進行對比,從而選擇我們所需要的。
前面提及的加價才能提車的企業,現在不但不敢加價,反之開始降價銷售。這也很好的說明了一個問題,市場終于開始進入供需平衡的合理狀態,這也引出了第二個概念。
第二個概念為“存量競爭”
其實“存量競爭”才是市場正常的狀態,歐美等發達國家就是長期處于這樣的狀態。它的特點就是,當供給增長大于或等于消費增長時,不論是4個人還是8個人分,市場的蛋糕總是有限的,所有的參與者只有打敗了對手才能在競爭中生存下來。
簡單點來說,你多拉了一車的貨,那么與之對應的就有一個人少拉了一車貨;行業內進來了一個新人,那么就會有一個老人的飯碗會被搶走。 對于常州物流業而言,更大的困難就是受到“財富歸邊”的影響,物流霸主們聚集了更多的資源,形成了更加強勢的議價能力,且他們占據了更多的資本,擠壓了消費需求。這就使得常州物流經營者們經營越加的困難。 其實上面講了這么多,主要還是想讓大家明白,物流行業盈利越來越難的真正原因是消費力增長的不足。
3月1日,發改委發布了文件,關于如何推動物流高質量發展以及促進形成國內市場的強大,文件中明確提出了國家物流樞紐網絡建設的推動,加強聯運轉運銜接設施短板的建設,完善城鄉消費物流體系等等各方面的指導意見。再加上前面幾年陸續出臺的各項政策文件,都為物流行業確切的指出了方向--創新升級,提高增效!這也給常州物流行業提供了發展方向。